一个大学教授,何以立德?以何树人?以何为功?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为之的,但却是每位教师必须思考的。我经营大学教学管理四十余载,一生教务,见证过从40后到80后五个年代大学教授的治学之功与教学之范。然而,李华始终在我的眼里、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不论是他身上散发的个人魅力,还是扎根中国西部、躬耕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的情怀与步履,以及"耕土耕心,酿酒酿人"的教育理念与实践,都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他为人师、为教育、为产业之成就——
他是中国高等教育葡萄与葡萄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开拓者、是国际葡萄酒人才培养中国范式的重构者,是中国葡萄酒产业创新与文化的引领者。
一、他自带光环却在杨凌书写其传奇一生
初识李华是在1991年。那年我刚从华东师大毕业回到西农教务处,便听闻园艺系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学者——李华, 他刚从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载誉归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个葡萄与葡萄酒博士,却毅然放弃了海外优渥的条件,选择来到西部小镇,来到西农。时任教育部办公厅副主任张保庆亲自为他送行,盛赞他"载誉而归,扎根西北的赤子情怀”。而李华,用此后四十余年的坚守,将这句期许化作了沉甸甸的现实。在那个知识分子"孔雀东南飞"的年代,北京、上海的多所名校向他抛出橄榄枝,他却始终恪守自己的夙愿——要让中国的土地上,酿出世界级的葡萄美酒。
正是这种以葡萄与葡萄酒为生的信念,让他带领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酿造出西农第一杯国际水准的葡萄酒。正是这杯酒,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势,从杨凌的实验田蔓延到贺兰山东麓,从河西走廊飘香到天山脚下,伊犁河谷。在教育教学领域,他收获了令人瞩目的硕果:两次获国家教学成果奖、获首批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一流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一流课程……在科研的征程上,他捧回了2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那些"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便是他忠于初心的见证。
但李华的传奇远不止于此。他也是一个血气男儿——曾孤身穿越西藏珠峰,纵马天山雪线;为考察葡萄产业,他夜行千里,历经险阻;在秦岭深处、大凉山腹地,他为寻找一株野生葡萄种藤,风餐露宿,披星戴月。
到今天,不断有人问他为何如此偏爱西北,寄情于葡萄园。他只是指着地里的葡萄藤说:"你看这些根系,扎得越深,结出的果实就越甜。"这句话,或许就是对他人生选择的最好诠释——脚踏黄土,心系家国,用毕生心血续写着中国葡萄酒产业的绚丽华章。
二、他创办的不仅是一个专业,更是建立一套世界葡萄酒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
在199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阶段,李华教授敏锐捕捉到葡萄酒产业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他把国际标准引入中国,又结合国情,突破性地提出"全产业链专业建设"理念,将波尔多第二大学的学科专业范式进行本土化改造,构建涵盖葡萄学、葡萄酒学、葡萄酒工程学、葡萄酒市场学四大知识模块的课程体系,率先创建中国第一个葡萄与葡萄酒专业,形成了世界葡萄酒教育的中国范式。历经40余年发展,该专业成为我国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成为全国开设葡萄酒专业的基础范本。无论是课程体系、核心教材、产学融合体系,还是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均以此为标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主编的《葡萄酒工艺学》等教材创新性地引入"风土条件-品种选育-酿造工艺-品质控制"四维教学模型,使中国葡萄酒教育既符合OIV(国际葡萄与葡萄酒组织)国际标准,又凸显中国产区特色。据《中国葡萄酒产业人才发展报告》统计,近十年葡萄酒行业技术骨干中78%具有西农教育背景。
他及其团队共同推动了我国葡萄酒国家标准、葡萄酒酒庄分级标准等行业标准的出台,大力促进了我国葡萄酒与国际接轨;他自主选育的“爱格丽”“媚丽”等品种,以及我国的"龙眼"等传统品种都得到了国际广泛的认可。这种"国际视野+本土实践"的教育理念,不仅开创了一个专业,树立了世界葡萄酒人才培养的中国标准。
三、他酿的不只是一杯红酒,而是一个国家的民生
在中国葡萄酒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历程中,李华教授不仅是一位师者,更是一位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实践者。他深知,中国葡萄酒产业若要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必须突破品种、工艺、风土三大核心瓶颈。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展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使中国葡萄酒产业在短短三十年内完成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域"领跑"的历史跨越。
他针对黄土高原干旱、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选育出"媚丽""爱格丽"等抗寒抗旱品种,使中国葡萄酒产区向北推进300公里,改写了"中国不适合优质酿酒葡萄"的旧论。他还建立全球首个中国葡萄酒产区风土数据库,将土壤矿物质含量、降水分布、积温等数据与葡萄酒风味物质关联分析,为不同产区制定精准种植方案。针对中国葡萄含糖量波动大的问题,他创新"阶段控温发酵法",使酒精度调控精度达±0.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他的"单宁-多酚协同调控技术",使国产葡萄酒的抗氧化性提升40%,赋予"中国风味"科学内涵。而这些成果,并非束之高阁的论文,而是直接写入《中国葡萄酒技术规范》,成为行业金标准。
李华常说:"葡萄酒产业不是一个奢侈行业,而是一个扶贫的产业。"他精准定位中国优质葡萄栽培产区为北纬35°—45°,这一区域横跨新疆伊犁、宁夏贺兰山东麓、河北昌黎到山东烟台,多集中于贫困地区和干旱地区。李华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用步履和情怀踏遍山水,苦苦追寻,将葡萄科技创新和葡萄酒产业发展,带动农业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途径,最终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上。
经济学家测算,近十年中国葡萄酒产业每增长1元产值,就有0.17元直接或间接源于他的团队贡献(被业界称为"李华系数")。在新疆、宁夏地区,他的科技创新形成了"西农系酒庄带",带动旅游、物流等关联产业规模达300亿元。团队授权的28项专利技术,累计为行业节约成本超12亿元;中国葡萄酒在国际赛事获奖数从1994年的3项增至2023年的217项,其中76%获奖酒款采用团队研发技术。这种"科技创新—产业赋能—教育反哺"的创新实践,正是他早年"为祖国做贡献,为扶贫打硬仗"诺言的生动写照。
四、他不称教育家,却用生命谱写当代教育家精神之歌
当今社会,"教育家"之名极易引发争议。纵观李华一生,他回国后即敏锐观察到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发展的问题,务实提出"从产业需求端倡导专业设置"的理念,打破学校与产业边界,建立中国第一个葡萄酒学院,推进校企合作。这在全民追求学历文凭的高等教育年代,无疑具有预见性和先进性,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大创举。
他建专业标准、建课程标准,其教材与教学成果填补了教育创新的空白;他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将产业需求转化为教育教学标准;创建的葡萄酒学院,真正实现了教育、科技、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的重大变革。他提出的"耕土耕心,酿酒酿人",是治教理念,也是人才培养与科教兴国的融合之道,是新时代教育强国的思想观与实践观。
他应该被称为一位农业教育家!
作为海归学者,一生扎根西部小镇,心怀报国之志,以葡萄与葡萄酒产业为扶贫之业,将人才培养置于国家需求之中,置于强农兴国的实践中。这就是立德树人之道!是以国家需求、专业标准、产业标准树人育人之路!是为师、为学、为国家、为民生的至高贡献!
今天,我们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上,审视教育与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不难发现:李华教授用四十年的实践印证,教育家精神不仅在于课堂传道,更在于以专业建设服务国家需求,以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变革。这种将个人学术追求融入国家战略的教育情怀,正是新时代教育家精神的生动写照,从而为农业院校的兴农强国与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徐小芮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