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从品读《思母賦》中谈碑刻文化保护的重要性

2022-07-12 09:43:42    来源:中国应急安全网    

从古至今,碑文刻字就是反映当时的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历史资料。尽管随着时间的演变,碑刻上的雕刻纹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而铭文刻字也越来越简洁单一,不过在某些热爱书法的书法家看来,为其作品铭文刻字就是最重要的事。如在近代书法大家孟世强书法碑刻上,用具有个人风貌的书体刻写了铭文,彰显了他独有的书法韵味。本文从忠孝文化、诗赋文化、书法文化以及加强对碑刻文华的保护等四方面对知名学者陈勃夫的《思母赋》以及孟世强书法作品《思母赋》进行了简要分析和品读后的感受。

赋,从字面上来说,就是"铺陈其事"之义。汉代的郑玄在《毛诗正义关雏传疏》中说:“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此处所谓的“铺”或“铺陈”,就是泛指用铺张表现的一种方式。赋也是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形成与演变受《诗经》、楚辞的影响甚深,特别与楚辞的发展联系得尤为紧密,有着直接的文化传承联系。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文体,滥筋自战国荀况的《赋篇》。在创作技巧方面,大赋往往极力铺排,踵意增华,极尽堆砌装饰之能事。魏晋时代,尽管五言诗重新兴盛了起来,但作赋之风并没有消退。而此时的赋作,仍沿用了汉代赋作的遗风,从主题、结构到体制、句法等均没有明显改变,只是因为深受当时政局动荡和玄学观念的影响,而显示了某些新特征。一是创作主题的拓宽,咏物、登临、凭吊、悼亡、伤别、归田、招隐、游仙等的赋作多出来了。二是由于主题的转变,揭示现实社会的重要成分和抒发感情的色彩都显著地增加了。三是新的文学主题早已用不着以前那一味地堆积铺陈的手段了,也用不着长篇巨幅的编制,于是清新朴实的短篇小赋就占了主导。陈勃夫的《思母赋》就是这种抒情小赋的杰出代表。它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

《思母赋》是一篇饱蘸生活气息,又饱含着真诚实感的思母诗歌。从内容上看,此赋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夕阳落窗光接引,撒手人寰云铺路;七彩虹圈月掌灯,晨雾霭绕幡驾出;万般不舍终故去,肝肠寸断失良母;千言难书心中痛,天塌地陷无支柱。”主要描写其母去世的时间和景象,最后并渲染思情,表达了他对失去母亲的悲痛,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事实,乃至伤感绝望到世间再也无依无靠了。第二部分“四年苦寻求灵丹,未有良医去疾苦;无能为力此生憾,悲愤欲绝仰天呼;至此别后不得见,阴阳相隔断路阻;长思忆往长思念,何以入眠何以度。”主要表达了作者在母亲生病期间,从未停止对母亲的尽孝,四处求医问药,照顾母亲的过程。奈何其母因病早逝,从此二人阴阳相隔,最后两句用词极为工整,富有深情的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极度思念和万般不舍。第三部分“寒冬腊月又十四,呼啸而来凛冽风;声声入耳似教诲,世世难报春晖恩;古松椅园择福地,侧柏威耸守仙魂;慈祥音容千古存,贤德勤俭传子孙。”主要表达了腊月十四这天是作者的生日,同时是母难日也是母亲的仙逝之日,三个日子的重叠,加重了其悲痛的心情,在这个腊月里他想起母亲的言传身教,终身受益,为了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他为母亲选择了一个有古松树陪伴的安息之地,他要继承母亲善良、勤劳、节俭的美德,并告诉后人,要做一个像母亲一样的人。第四部分是结尾“潦倒烛火待黎明,行人匆忙未见影;前路漫漫恐期尽,后雨纷纷谁言停;哀伴孤独泣黑夜,泪别恨惜岁无情;但使悲鸣感上苍,唯愿此赋佑母亲。”看落款日期,此赋写在壬寅年甲辰月清明时节,重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悼念。他深夜里久久未眠,孤身一人,凌晨时分,站在窗前,看到每个忙碌的身影,感慨自己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了母亲的陪伴,这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和惋惜,此时天空中下着小雨,这一切仿佛都是命运的安排,每个人都会有生离死别的经历,谁又能停下前进的脚步和继续奋斗的步伐,谁又能让时间停止不前呢!母亲的离去,留给他的是无尽的满腔思念和悲伤。在文章结尾时,作者集惭愧,自责,痛恨为一体,产生了“哀伴孤独泣黑夜,泪别恨惜岁无情”的感叹。但这个感情却是非常凝重的,它早已不同于通常含义上的爱母之心,思母之情,孝母之意,而是成为了对当下社会繁忙的控诉和对那些失去亲人的深深同情。作者最后祈求发愿,其母能入极乐世界,愿天下所有善良的人,都能得到老天庇护。这首精彩的《思母赋》,没有华美的辞藻,但用词精达、言句经典,往往伟大的而又感人的故事都是用朴实无华的词句才能描写出普通而非凡的故事,方能流芳后世,感育后人。从诗赋中流露的都是一种赤子心肠,而孺慕之情读来却令人深为震撼,惋叹不已。

总之,陈勃夫的《思母赋》,无论其篇幅,还是其写作技巧和表达的情感,都显示出了赋的“小”和“抒情”的特点,是一篇典型的抒情小赋,文采斐然,感人至深。

篆刻工艺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珍宝,自古就不仅是文人墨客的工艺专利,将军篆刻家们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书法史上的一道道灿烂的风景线。在历代名将篆刻家中,有最负盛名的东晋时期书圣王羲之,也有屡建军功的唐代楷书革新领导人颜真卿,更有在南朝时代精忠报国的中华民族英杰岳飞。在中国书法艺术空前兴盛的当下,我军将帅中,也不乏文字名人、大师,原中国军事博物馆政委孟世强将军就是当中一员。盂世强的书法艺术得到了厚重博大的黄土高原滋养,浩瀚雄浑的青藏高原锤炼,经历了40多年深研苦修,赋予了将军的情怀和胸襟,终于完成了他在书法艺术之路上的凤凰涅檗。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孟颜体”。

如果对孟世强书法作品《思母赋》作个总体判断,我以为,其笔法凝重,凝重而又圆活;字形更拙朴,拙朴而又不乏灵动;章法更疏朗,疏朗而又多姿多彩。其结字或放或敛,或正或欹;用笔或中或侧,或骨或筋;用墨或重或轻,或燥或润,在看似并不经意的锋毫使转中,演绎出奕奕英健浑朴之气和浓浓精巧自然之魂。其笔法愈加老辣娴熟,有鲁公笔致。孟世强的楷书作品师古不泥古,新颖不出格,革新不离谱。孟世强以颜体字为基础的楷书创作,熔颜、欧、柳诸字体的手法为一炉,力求多样化,讲究个人特点,楷书笔力雄峻,手法熟练,结体交错有致、浑朴天成。楷书创作中有蝇头小楷,也有巨幅寸楷。小字点画精到、古雅俊秀、精细天然,有宋人之法度,亦有魏晋之风格;寸楷笔力遒劲、凝重厚实、气魄如虹,有沉雄峻逸之势,亦有浑穆古拙之风。不管大字或小字,皆具有颜体宽博雄强之气,亦有化古为我、焕然一新的景象。孟士强的书法语言较以往更为丰富了,笔下的作品似信手拈来,自然天成。观其作书,能感受到他心性的流露和情感的表达。这种表达和诉说恰是在寓巧于拙的过程中完成与实现的。特别是一些尺幅并不算很大的作品,往往要容纳百余言的内容,还要力求其内含用笔劲健之美、节奏铿锵之韵、线条圆润之姿,创作难度可想而知。

中国文化如何保护和延伸,需要发挥政府和文物部门的职能。新时代各地人民政府要以社会主义科学的文化发展理念,正确处理好城市建设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之间的相互关系,要以国家机构改革为契机,在体制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建章立制,努力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的体系化障碍,逐步建立完善、有效的国家文物部门管理制度。保护是建设单位的天职,职能部门应做好对石刻文物保护资料的研究与保存,进一步巩固石刻文物保护的基础。认真考察、鉴定石碑的数量、规模、价格,把一批文物价值较大的石碑妥善保护起来,防止文物的丢失、损毁。必要的资金保障不可或缺,应增加财政资金投放,划拨部分资金固定用于石碑保护的事业,实现专款专用。

发挥专业人士的作用,对碑文的保存,既要对国家和相关的相关部门进行指导和规范,又要充分利用专家的力量。文物的保存工作是一种很高的科研工作,很多石雕作品散落在城市和农村,没有人知道它的珍贵。文物价值、名人名家碑刻内容、保存状况等都需要经过专家学者的长时间的考察;研究考证工作必须通过一系列严谨的考察和相关的文献,方能发掘出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应加强对文物保护的专门人员的培训,为其开展工作创造有利的工作条件。挖掘碑刻文化内涵。深入挖掘石雕的人文意蕴,对古城的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的探讨。每个石刻文物都是一个被挖掘的历史事件,要对这些文物进行调查、分类、文字释义,并构建文物资源数据库,使碑刻文物资源数字化,使得碑刻文化资源得以永久传承和延续。

碑刻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文化载体,它不仅形式多样,而且承载了丰富的社会信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碑刻是多种艺术的结晶。从大量的传世碑刻看,它们的铭文、书法、纹饰、雕刻都颇具文学艺术价值。首先,碑刻铭文是专门的文体,一般形式严谨,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典雅不俗。许多文人学者都撰有大量的碑文,传颂当时并流传后世,如韩愈撰写的《柳子厚墓志铭》、苏轼撰写的《表忠观碑》等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其次,碑刻文字多是书法名家书写,如我们熟知的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多宝塔碑》等。这些作品都是他们的代表作,是当时书法艺术的典范之作,亦是历代学书者的模本。再次,看到《思母赋》碑刻的纹饰和雕刻也多别具匠心,堪称文化艺术佳作,其具有文学、书法、碑刻、孝道、碑帖的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历史记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是传统文化秩序的主要支撑,是我们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核。在大力倡导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的今天,我们应该增强民族历史的共同记忆,增强我们民族的文化认同,这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从品读《思母賦》中,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孝文化、看到了深深的书法文化、品味到了厚厚的碑刻文化。我们应大力弘扬优秀的碑刻文化,保护碑刻文化资源,将有助于凝聚民族精神,彰显历史文化底蕴,也必将有助于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作者:单国强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杨兆波 新华社高级记者)

[编辑:邹厚虎]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新闻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电话:010-58393777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京ICP备19022393号

版权所有: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