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当他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时,或许不曾想到,这件白衣会成为他终生践行的誓言。他多次荣获襄州区卫计局“先进工作者”,2018年在第一届医师节上被襄州区卫计局评为“襄州好医生”,2022年获“鹿门名医”及“襄州最美医生”称号。他就是襄阳市襄州区政协委员、黄龙镇卫生院五官科医生张阳杰,而他的一个个感人故事也在黄龙这片红色热土上被群众津津乐道。
择一事终一生:冷门科室的热忱坚守
1998年的那个“春天”,27岁的张阳杰面临人生重要抉择。当时乡镇卫生院五官科门可罗雀,全年接诊量不足百例,科室设备简陋到连基础的眼压计都没有。“总得有人为老乡们守护光明”,这句朴实的话语,让他毅然放弃轻车熟路的外科专业,背起重重行囊走进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修五官科。进修期间,他购买了眼耳鼻喉科教材、实用眼科手术学、实用耳鼻喉科手术学等业务书籍。充分利用难得的学习机会,像海绵吸水般汲取知识,白天紧跟带教老师,记录诊疗思路、手术技巧;夜晚钻研五官科专著,整理实践心得。他创造了一个让带教老师惊叹的纪录:连续三个月每天工作16小时,笔记本记满7大本。正是这种“笨功夫”,让他掌握了过硬的眼外科技术。期满回院,他将先进诊疗理念融入日常,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钻研业务,他现已能对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做出正确的诊断与处理,能从容应对急、重症的抢救,可开展较为复杂的清创缝合术,在襄州区乡镇卫生院率先开展显微眼外科手术,能独立开展青光眼小梁切除+虹膜周切术,翼状胬肉切除+结膜瓣复盖术,结膜肿物切除术、睑球粘连分离术、睑内翻矫正术、鼻内窥镜下泪道再通术、下鼻甲肥大、鼻息肉、耳前瘘管等中小型手术。由于医术精湛,口碑甚好,吸引了附近四五个乡镇的患者慕名而来。
治一病暖一心:听诊器里的传递温暖
在张阳杰看来,治病更要治 “心”。基层患者对眼疾知识了解少,他总是耐心沟通,把专业术语转化为 “大白话”。在他的诊室里常年备着三样“法宝”:老花镜、放大镜和手电筒。这不是医疗设备,而是他为老年患者特制的“沟通工具”。除日常诊疗外,他还忙着义诊,几乎每年到全镇24个村为65岁以上老人测视力、查眼底,测听力。深入全镇中小学,为学生宣讲 “少熬夜、别揉眼、定期查眼” 这些 “护眼经”。“很多眼疾能预防,让大家懂护眼,比治病更重要。” 他用一次次科普,提升着基层群众的眼健康意识。这种“视患如亲”的温情,化作患者口中的“家人医生”。
高明村杨玉艳是位独居老人,患眼疾后自卑、孤僻,拒绝治疗。张阳杰主动上门,像亲人般陪老人聊天,从病情到生活,慢慢打开老人心扉,引导其接受治疗,最终改善了视力,也让老人重新开朗起来。“医生多些耐心,患者就多些信心。” 这是他常挂嘴边的话。
30多年来,他的手机号成了黄龙镇的“健康热线”,仅夜间累计接听咨询电话超5000次。
护一域显一志:抗疫前线的最美逆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流行,他作为一名基层医生,同其他医务人员一样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第一时间写下请战书,主动要求坚持上发热门诊,在最初防疫物资紧缺的时候,他身穿防护服,24小时值班,上班时尽量不饮水,少进食,积极为发热病人服务,不放过任何一名可疑患者。认真填写每位发热病人的各项材料,为上级主管部门了解疫情当好参谋。为了严防疫情扩散,他参加了黄龙镇方岗卡点的夜晚排查工作,不管刮风下雪,他毅然坚守岗位,为来往卡点的人员测量体温,为夺取抗疫斗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专一行守一片:薪火相传的医者匠心
基层医疗工作辛苦琐碎,张阳杰却从未喊苦叫累。无论寒冬酷暑,患者一个电话,他随叫随到,被患者亲切地称呼为真正的“全天候的家庭医生”。无数个清晨,他提前到岗为患者检查;数不清的夜晚,因急诊、患者咨询忙碌。长期伏案、手术,他落下腰椎病,可只要穿上白大褂,就精神饱满投入工作。2018年夏天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张阳杰接到一个紧急求救电话,黄龙镇徐岗村一名村民因机械故障伤到眼球,鲜血直流。闻讯,他迅速从床上爬起来,冒着大雨,深一脚浅一脚赶到医院,在手术显微镜下为患者清创、缝合,一系列操作沉稳有序,为后续治疗争取时机,凭借快速响应和熟练救治,他为该外伤患者留住了光明。
在奋进新时代的征程上,张阳杰以“择一事”的执着,“终一生”的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