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建议: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应关注西北地区杂粮产业发展

2021-03-08 21:39:05    来源:中国应急安全网    

本网北京讯(祝阅武 沈华)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新近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粮食安全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保障。粮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充足,则市场稳定、人心安定。高水平、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仅可以“为食者造福”,让城乡居民“吃得安全”“吃得健康”;也可以“为耕者谋利”,增加种粮农民收入;还可以“为业者护航”,促进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1400588915309050_2.jpg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对粮食安全关注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上。但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膳食结构的多元化和饮食的均衡化。中华民族发端于农耕文明,以植物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哺育和培养了中国人特有的肠道微生物种群,是我们的基因所在。早在《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五谷在我国通常是指“稻、麦、粟、粱、豆”,这充分说明了五谷杂粮在中国饮食中的地位。赵治海代表说,

一、西北地区发展杂粮产业的优势

1. 地域广阔、气候适宜。西北及长城沿线干旱、半干旱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23.2 %,耕地面积4亿多亩,占全国的22.6%,气候干燥,降水量少,降雨多在300毫米左右,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5.3%,发展灌溉农业潜力有限。但该区域生态类型多样,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生物多样性明显,杂粮表现适应性强,抗旱耐瘠,生育期短,西北地区是多数杂粮作物的发源地,且为本区的适宜作物,能够形成优势产区和特色产业。

2.播种面积小,技术水平低,单产增产潜力大。谷子是该区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2015-2017年间平均种植面积966.5万亩,2017年占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仅为2.82%,总产仅占粮食总产的比重为1.66%。总产由2015年的156.5万吨增加到2017年的181.0万吨,单产由2015年的158.9公斤/亩,增加到2017年的188.4公斤/亩,生产上单产水平与国家谷子产业体系试验田平均水平低近100%。西部杂粮产区技术基本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新技术引进、研发不足,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土壤改良、节水省肥和轻简化栽培技术推广仅限于示范阶段。

3. 消费单一,产业开发前景广阔。黍、稷、谷在我国有1万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曾长期是我国北方的主粮,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健康饮食习惯不可或缺的成分。杂粮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外,富含各种维生素、膳食纤维和人体必需的各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杂粮中的植物蛋白富含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可提高脑部代谢效率;磷脂对脑部神经的发育、活动有良好的功效;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可吸附水分子,使食物残渣或毒素迅速排出体外,达到排毒的效果,为增强人体免疫力所必需的。世界知名医学刊物《柳叶刀》研究指出低杂粮饮食在造成疾病负担因素方面排在各种因素的第一位,推荐每人每天食用杂粮125克。目前,我国杂粮消费仅限于原粮及副食消费,其丰富多彩的营养价值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4. 环境友好,利于形成生态作物。杂粮生产省水、省肥、省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其特有的生育期短、抗旱耐瘠、水肥消耗少特性,决定了它是适应当地的生态作物。如谷子每生产1克干物质仅耗水271克,而玉米小麦均在470克以上。在相同产出的情况下,每亩较玉米、小麦等高耗水作物节水100方左右,可有效的缓解西部水资源紧缺状况。同时,杂粮生育期具有很大的伸缩性,拥有较宽松的播期,是“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和“救灾救荒”的首选作物群。

二、西北杂粮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认识差距,优势难以发挥。多年数量型农业和高产农业的惯性,将杂粮种植挤到了附属位置。上世纪90年代以后,西北地区依赖灌溉发展了高产的小麦、玉米,水浇地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对西北地区水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农业用水占到了区域总用水量的7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个百分点。杂粮作物作为低产作物,依赖雨养,种植被挤到了干旱、半干旱、土壤瘠薄的山地、丘陵、荒原等边缘地带,杂粮生产的优势很难发挥出来。

2. 技术进步慢,没有跟上现代农业步伐。西北杂粮生产长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科研水平、生产水平极端落后。西北五省(考察)从事杂粮研究和推广的技术人员不足百人,且地位低下,人心不稳。优良品种覆盖率、新技术推广率与大作物差距明显。调研数据显示,谷子耕、种、收机械化率仅为73%、51%、18%;高粱仅为84%、64%、45%;糜子仅为66%、45%、4%,而小麦耕、种、收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8.8%、99.2%、98.8%;玉米分别达到87.4%、87.8%、76.7%。

3.产品加工严重滞后,产业链条短。调研发现,目前西北地区杂粮加工水平基本处于原粮加工的初级阶段。当地80%~90%的杂粮产品以原粮消费米、面、粉为主,加工的产品档次低,产品单一,有机产品、品牌产品多数为包装后的原粮,可口性、及时性、深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极少。加工设备多停留在小作坊、小规模阶段,销售额上亿元的企业几乎没看到。产业链短、市场化程度低,严重影响杂粮产业发展。

4.效益低,农户种植意愿不高。由于种植分散,间苗、除草、收获大部分以人工为主,劳动投入多,生产成本高;销售价格受市场影响,忽高忽低,直接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多数农民只是把杂粮作弥补粮食、饲料的不足,抵御和减少灾害的补充作物,轮作倒茬、填闲补种的作物。种与不种取决于农民个人的好恶,种植面积的大小取决于收成的好坏。大部分小杂粮生产仍处于“靠天吃饭”,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定。

赵治海代表建议:

1. 将西北地区杂粮作为生态作物布局,扩大种植面积。将扩大西北地区杂粮种植面积作为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面积至少应布局到西北地区耕地面积的1/4,即1亿亩以上,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可以在不增加成本,不耗费水资源,实现环境友好的条件下,为国家增产100多亿斤粮食。西北地区曾是我国杂粮的主产区,上世纪50年代该区仅谷子种植面积就有近亿亩。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水利条件改善,增加粮食产量,改为小麦或玉米种植,这种种植制度引发了区域水资源的高度耗费,直接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谷子产量低、费工、费时、难以机械化的问题随着科技进步都已解决。杂交谷子产量已稳定通过500公斤/亩,在西北创出超过700公斤/亩的高产记录,常规谷子已稳定通过400公斤/亩,创出超过500公斤/亩的高产记录。轻简化栽培技术已使谷子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生产同样粮食产量,谷子需水量只有小麦的1/2,玉米的2/3,近年来谷子价格却是小麦、玉米的一倍,且谷草是优质饲草,有利于构建优质畜牧业,因此,发展杂粮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 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杂粮消费。健康中国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以人为本”的基本方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基础。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带给我们许多思考,诚然,高度传染的病毒变异是这次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但病毒是生物界客观存在的,疫情到来时,有的人容易感染,有的人不易感染,容易感染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身体免疫力差,或者患有基础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身体素质有健康性缺陷等,这充分说明一个道理,塑造人的健康素质是抵抗各类传染病的基础条件。

我们应宣传、引导国人建立包括五谷杂粮在内的合理膳食结构,由吃饱、吃好,向吃品质、吃营养、吃健康转变。科学家要从优良品种培育开始,进行杂粮的全产业链研发,为杂粮生产、加工、消费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企业家应适应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特点,针对不同消费人群,开发孕妇、儿童、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男人、妇女、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各种疾病人群等需求的健康营养食品,为打造健康中国人奠定基本的食品基础。广泛宣传合理膳食是人类健康最基础的工作,恢复五谷杂粮的本来面目,告知大众,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主食,是特色营养食品。

3.建立杂粮储备制度,服务国家长期粮食安全。专家研究指出,起源于我国的杂粮作物都带有皮壳,利于贮藏,是中华文明历史得以延续以及战胜各种大灾大难的重要原因。西北杂粮大多种在贫困地区,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扩大种植面积,价格就会降低,出现增产不增收现象。扩大杂粮的销售出路在于加工转化,但是企业加工转化需要稳定的货源。目前,种植面积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而减少,致使总产量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转化的需求,导致了投资深加工领域的企业数量少、深加工产品研发严重滞后。为了提高农民扩大种植杂粮的积极性,稳定加工企业货源,建议在我国西北地区试点启动对杂粮保护性收购机制,在主产区纳入国家政策性收购范围,制定最低保护收购价格,以稳定市场价格,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及产量,促进市场稳定运行,保护农民利益。同时,给予地方杂粮储备以政策支持和储备补贴支持,使杂粮储备成为农民生产和企业消化的促进剂。

4.加大对杂粮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提高研发、加工转化能力。“产业强,粮食安”。要以“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为抓手,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加工业。杂粮营养平衡、人体必需,随着消费者膳食消费理念的转变与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日益旺盛。人们对未来食品的要求是安全、营养、美味、好吃、快捷、方便,追求品质、品牌。而目前西北杂粮企业多数还停留在原粮初加工阶段,不好吃、不便捷,品质不高,品牌不响问题突出。建议政府、科学家、企业家、金融、保险、农民“六家握手”共同发力,打造西北杂粮加工品牌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从初级加工、深加工、精深加工等方面建立杂粮产业加工体系,瞄准多样化市场需求,以突破杂粮精深加工技术为重点,优化产品结构,细分消费人群,例如,开发适合老人、儿童、学生、孕妇等不同消费群体的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稳步扩大杂粮产品市场份额,形成“以加促销,以销带产”的良性循环。

5.支持提升西北区域杂粮科研水平,补上我国杂粮研究的短板。注重西北区域杂粮科研队伍建设,从基础研究开始就要有人才布局,构建杂粮重要性状的核心种质,创制特异种质资源,研究功能成分、遗传机制及其作用机理,构建谷子等杂粮分子育种平台;研究杂粮抗旱、耐逆、营养高效形成的机理,形成杂粮栽培生理基础理论;利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分子辅助育种技术相结合,选育优质专用、适宜机械化、轻简化生产的杂粮新品种;研究适合平原旱地规模化生产的精量播种、中耕施肥、收获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及其配套技术;研究旱地水肥一体化生产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施肥技术、适用于丘陵旱地集雨高效生产技术;开展杂粮食品加工及其副产品利用技术研究,研发现代物理化学改性、营养强化和功能成分富集等技术,克服杂粮适口性差,无面筋、缺乏延展性,难以主食化等难题,开发杂粮主食产品、功能性食品和休闲食品。

赵治海代表指出,在我国农业发展历史上,杂粮的籽粒、麸皮和秸秆一直是作为优质饲料,富含各种能够增强动物体质的矿物质,能明显提升畜禽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牛、羊、马、驴等牲畜的抗病性。而现在我国推广的饲料配方多为搬运西方标准,与我国国情和畜禽饲养环境有差异,造成饲养动物免疫力低下,抗病力减弱。我们应加强杂粮饲料利用研究,以杂粮籽粒和秸秆配伍为原则,构建中国特色健康饲料标准,这对扩大杂粮饲料利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应急安全网]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电话:010-58393777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京ICP备19022393号

版权所有: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