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艺术魅力 显 “ 双减 ” 实效
陕西绥德县第十五届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暨 “ 双减 ” 成果展演活动侧记
本网陕西讯(郭晋成 通讯员刘涛 王辉)9月9日晚,陕西绥德高级中学操场上灯光璀璨、热闹非凡。绥德县第十五届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双减”成果展演活动在这里隆重举行,吸引了全县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代表到场,现场掌声与喝彩声此起彼伏,成为教师节前夕最温暖的教育图景。
晚上7时许,绥德高级中学教学楼前的空地上,上百名中小学生伴着音乐鼓点,扭起欢快的秧歌,吸引了大批观众围观,不时发出喝彩。通往体育场道路两侧的展示区,“双减”成果以“静态展览+动态表演”相结合的形式精彩呈现,每一处细节都折射出教育改革给学生带来的全新变化。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伴随着清脆响亮的口号,来自绥德县第一小学的学生组成的篮球操方阵震撼亮相。孩子们手持彩色篮球,动作整齐划一,时而双手运球、时而胯下传球,配合着欢快的音乐节奏,展现出极强的协调性与节奏感。据了解,自“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绥德县各中小学将体育锻炼纳入课后服务核心内容,每天保证学生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篮球、足球、跳绳等特色体育项目全覆盖。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正是“双减”减轻学业负担、释放活力的生动写照。
在绥德县第五小学、江德小学、张家砭镇中心小学、明德小学等学校作业成果展示区,近千份特色作业整齐陈列,涵盖手工制作、科技发明、传统文化手抄报等多个类别,彻底打破了传统作业“纸质化、重复性”的刻板印象。这些作业成果充分证明,“双减”减掉的是机械重复的负担,增加的是实践探索的空间,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能力与综合素养在“减量提质”中得到显著提升。
这次“双减”成果展示中,还让观众见证了传统非遗的魅力。绥德剪纸、绥德唢呐、陕北秧歌等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逐一呈现,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技艺,学生们围在展台前认真学习、积极互动。据悉,绥德县依托丰富的本土非遗资源,将非遗课程纳入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系,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开设石雕、剪纸、唢呐等数十个非遗兴趣班,累计培养学生非遗爱好者3000余人。非遗在校园中发扬光大,既是“双减”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缩影,更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的生动见证,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厚植文化自信与精神根脉。
20:00,绥德县第十五届中小学校园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陕北秧歌《百人场子》率先登场,百余位师生身着红绸点缀的陕北特色服饰,踩着铿锵有力的鼓点,扭出陕北人的质朴豪情与蓬勃活力,瞬间点燃了现场观众的热情,为整场活动拉开喜庆序幕。
艺术节展演分为“厚土・根脉 赓续初心”“薪火・师道 铸魂育人”“征程・梦想 强国有我”三个篇章。舞蹈《沸腾的黄土地》将陕北黄土地的厚重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仿佛让人看到了黄土地上人们勤劳奋进的身影;戏曲《戏梦忠魂》则以精湛的唱腔和优美的身段,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朗诵《满江红》《薪火相传》以激昂的语调,抒发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与报国之志,将整场展演推向高潮;古筝与架子鼓的器乐合奏创意十足,传统民乐与现代打击乐的碰撞,产生了奇妙的艺术效果,展现了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快板《西绥帮扶谱新篇》则用朗朗上口的节奏,讲述了西绥帮扶过程中的动人故事,传递了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正能量;最后,整场晚会在情境舞蹈《快乐课堂》中落下帷幕。
此次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双减” 成果展演,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 “双减” 成效的全面检阅。从篮球操展现的健康体魄,到创意作业凸显的综合素养,再到非遗传承彰显的文化自信、丰富的文艺节目,每一项成果都印证着绥德县教育改革的坚定步伐。
绥德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黑耀飞表示,未来,绥德县将继续深化“双减”政策落实,以更丰富的课后服务、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平台,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助力每一位孩子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