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河南郑州讯(王保强 鲁浩)“立冬”虽过,秋意尚存。11月11日,笔者在古镇洧川城区采访,一幅幅充满生机的文旅新画卷在双洎河畔铺展开来:高大雄伟的南城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气势磅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俯瞰城垛之上,古柏参天、枝繁叶茂;南湖水面澄澈如镜、碧波荡漾,犹如一幅流动多姿的立体生态画卷……

今年以来,郑州航空港区洧川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努力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培育文旅发展新动能,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认真书写“六新”篇章,绘制“双洎”画卷,加快形成文旅新质生产力,逐步将“规划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图”。

洧川镇遵循“以文为脉,以产为融”的发展理念,通过“文旅+产业”模式,迎合多元化文旅需求,奏响农文旅融合新乐章,变“流量”为“留量”,让“网红”变“长红”,让更多“头回客”成为“回头客”,打造镇域文化旅游“新座标”,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文旅动力。洧川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这里坚持高起点谋划、高质量运营、高标准打造、高频次亮相、高标准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先后将8处文保单位、8个品牌产业、6位名人文化,综合打造为可感、可知、可游的景点,形成了景点串珠成链、集链成势,印证了文旅融合创新活力。

洧川镇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非遗项目等,以文化传承、业态升级为牵引,着了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文旅“新高地”,通过高起点宣传、多层次推广,挖掘新空间、塑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注入新元素、展示新形象,倾力引流聚客,提升旅游市场消费。时下,漫步在古镇的街巷,探寻着明清建筑的风格,感受着历史的厚重,品尝着特色美食,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响,这里的仿古舞台、“三宝一酱”展馆、羊肉烩豆腐店等引人注目,集文旅体验、特色餐饮于一体的馆(店)随处可见,让游客时刻感受到古城的历史厚度和传统文化的完美融合。洧川镇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文化资源,着力激活文旅融合动力之源,全力把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南城门、城隍庙、鸿台寺、魏征祠、张载墓等古遗址打造成旅游景点,让游客在景区仿佛听到情景各异的传说故事,让文化“软实力”成为文旅融合“硬支撑”。

洧川镇全面实施“双湖”生态水系建设工程,通过完善不同区域的池塘、鱼塘等,让沿湖的景观如南城门、古城墙、张载墓等成为居民休闲好去处、游客打卡新热点,踏访“双湖”夕阳美景,暮色如熔金般流淌,一幅生态和谐画卷,如同水在城中、楼在绿中、人在景中,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创作的艺术品。洧川镇以文旅融合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特色路径,盘活古迹、果园、非遗、农场、历史文化等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多处旅游观光景点,助推“农业+旅游+文化+研学”深度融合,书写好乡村振兴的文旅答卷,在双洎河畔铺展出一幅人文厚重与发展活力的崭新图景。
洧川镇建镇历史已有736年,其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凝聚着古朴深沉的记忆与智慧,着力打造魏征祠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非遗研学基地、豆腐展览馆、慧远牧业、风情园等成为“旅游胜地”,使文化资源、美景美食等创新发展,让文旅融合景致更美、成色更亮。洧川镇全面提升非遗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优质非遗农产品走出洧川,迈向广阔市场,让农村美起来、产业强起来、集市热起来、消费旺起来、收入多起来、群众乐起来,使乡村振兴的内涵不断丰富,成色持续厚重,绘就出产业兴旺、乡村和美、农民富足的崭新画卷。目前,洧川镇已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项、36名传承人,其中省级非遗洧川豆腐不仅在省内外名声远扬,而且还成为美国加州、沙特等国家地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市级非遗宋庄肘搁荣登央视春晚舞台,成为享誉国际的艺术品牌,不断释放新光彩,绽放新活力。

洧川镇围绕打造“样板大集”、升级“集贸市场”,做“文章”,既激活了农户的“钱袋子”,又成为农产品的“新窗口”,直播带货在这里不时见到,商户线上、线下两头忙,大集平时人流量超3万人次,双休日或节假日达5万人左右,使大集“潜能”不断扩充。三六九,洧川走,吃喝玩乐全都有。逢大集日,2000余个摊位有序排开,300余种地方美食、新鲜果蔬、农副产品等琳琅满目,成为居民增收的黄金平台,游子寻觅“乡音”的温暖归处,豆腐、牛肉、锅盔、香辣酱、烩面等“联奏”美食“乐章”,吸引无数食客味蕾,纷纷驻足品尝、争相购买。

洧川镇党委书记孔凡彪信心满怀的说:“依据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与非遗品牌优势,围绕‘资源、客源、管理、服务’等要素,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游客到此游览观光的吸引力与复游率,有效推动‘文旅流量’变为‘消费增量’,绘就双洎河畔‘古今交融’的文旅深度融合新画卷。”(通讯员:王水田 李长亮 朱琪哲)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