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耄耋藏家欧阳运森:一套族谱千载文脉

2025-08-06 21:12:42    来源:中国应急安全网    

八月的夷陵,暑气正盛。笔者走进欧阳运森先生的书房,顿觉清凉——四壁书架直抵天花板,泛黄的线装书与簇新的档案盒和谐共处,一套套族谱在档案柜中静卧,宛如沉睡的时光。82岁的欧阳先生精神爽朗,会电脑、会玩智能手机,笑纹里漾着书卷气:"这套《杜氏族谱》二十卷,我守了它三十八年。明清各县志史书在我这儿都能找到答案。”

21221309263951496_5.jpg

族谱里的中国密码

老先生从樟木箱请出杜氏族谱时,动作轻缓如捧婴孩。枣红色锦缎封面已显斑驳,内页的宣纸却保存完好,全是石刻印本。"这是光绪三十二年的续修本,上溯西晋名将杜预,下至清末民初,前后一千七百年。"他指尖轻点谱系图,杜氏迁徙路线在皖南丘陵与鄂西山地间蜿蜒,"看这支迁到夷陵的族人,乾隆年间还出过太医院吏目。"

21222182695324554_5.jpg

我们翻阅到"家训"卷时,欧阳先生忽然吟诵:"'药圃无凡草,松庭有素风'——这是杜家祖上行医的训诫。我收藏的37姓族谱里,几乎都有这样活的国学课。"他随手又抽出《黄氏宗谱》,指着其中"救灾恤邻"的族规笑道:"20年疫情时,黄家后人还依这条老规矩给社区送口罩呢。"

女媭考证的执拗

谈及最得意的女媭研究,老先生眼神倏然亮起。他疾步走向北墙书架,取下一叠手稿:"司马迁写屈原'姊女媭闻之归来',这'媭'字让学者吵了两千年!"为考证女媭故里,他十赴秭归,在县志残片中找出明代"女媭砧"石刻记载,更从民间搜得三块清代"屈原姊捣衣处"碑拓。

21223815518494999_5.jpg

"最有力的证据是这个。"他打开数码相机,展示去年在香溪镇拍到的宋代陶模:一女子跪坐捣衣,背后刻"姊媭"二字。"考古队说这是全国首例女媭形象实物,现在收在省博了。"说罢哼起自编的考证歌谣:"姊媭不是虚拟人,陶模碑刻可为证..."并期望秭归要以真实的屈原形象来发展,以"女媭”为女性形象告诚世人,并去弘扬!

守护者的孤独与富足

午后阳光斜照在案头《夷陵医籍考》手稿上,欧阳先生坦言守护之难:"九十年代收族谱,人家当废纸卖。现在拍卖行找我,这套族谱他们开价六位数。"他摇头,"可它们该在祠堂里供后人查阅啊。"去年他自费将27部珍本数字化,捐给了市图书馆。

21224749888297895_5.jpg

临别时,老先生送我们下楼,还说到收集的医方:"刚说到你们杜家先人行医,还有我抄录的杜氏《瘴疟备急方》,说不定哪天用得上,回头我传到你微信上。"他站在门口挥手的身影,与满屋典籍叠合成奇妙的剪影——那是一个人与千年文脉的对望。

21230112387848837_5.jpg

在欧阳先生布满老年斑的手掌中,族谱不只是发黄的纸张。当他指出杜氏族谱里某个明代进士与《明史》记载的误差,当他说出某支族人迁徙与白莲教起义的关联,我们触摸到了比文物更珍贵的东西: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记忆密码。(图文:杜昱阳)

[编辑:邹厚虎]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新闻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