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铸就精神丰碑
山西平遥退役老兵与志愿者共祭抗日英烈
本网山西讯(郭晋成 通讯员贾德荣 闫春莲)9月7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青藏兵站部平遥籍八二年老战士和平遥县学雷锋志愿者在平介县抗日英烈殉难处纪念亭,举行以“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主题”纪念活动,缅怀革命先烈,弘扬抗战精神。
“平介县抗日英烈殉难处”是平遥县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这里见证了抗日战争时期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十余名干部英勇就义的历史壮举。
清晨的阳光透过苍松翠柏,洒在“平介县抗日英烈殉难处”纪念碑上。青藏兵站部平遥籍八二年老战士们和平遥县学雷锋志愿者整齐列队,神情庄重。老战士们虽已年过花甲,但依然精神矍铄,保持着军人的风采。
活动在大合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庄重肃穆的氛围中开始,礼兵向抗日英烈敬献花篮,全体人员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花篮的缎带上写着“抗日英雄永垂不朽”“铁血忠魂光耀千秋”,表达了对英雄们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
活动现场,志愿者乔怡宁,深情讲述了平介县抗日英烈的英勇事迹。
1941年,平介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活动于同蒲铁路以北平遥、介休、汾阳、孝义部分地区,在困难危险环境中坚持斗争。
次年1月,日军偷袭南良庄,县长薛佑之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身陷囹圄。至5月,县区干部十多人也相继被捕。
在狱中,法西斯用尽酷刑、金钱、美女等卑劣手段威逼利诱,英雄们始终高风亮节,坚贞不屈。
1942年9月,日军将英雄们五花大绑,用汽车从城内宪兵队院内押往南门外。薛佑之等人视死如归,一路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沿街百姓无不落泪。
日军残暴地将他们拖入冀祖荫家菜园,钢刀乱砍,身首分离,复毫无人性地将尸体抛到井中。
殉难者包括:县长薛佑之、财政科长李俊臣、教育科长刘堃甫、民政科长康石、教育副科长米汉三、一区区长张克栋、二区区长郭仁、三区区长郭平、文化教员张增玺等。
这段历史深深烙印在平遥的土地上,也烙印在每一个平遥人的记忆里。
从抗战精神到爱心奉献。志愿者代表闫春莲在发言中表示: “作为学雷锋志愿者,我们更应以先烈为榜样,将志愿服务的奉献精神与红色基因深度融合。近年来,平遥县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我们开展扶贫助学、环保宣传、社区服务,也积极参与红色教育传承。志愿服务,就是新时代的“战场”,我们虽未经历烽火硝烟,但同样肩负着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奋斗的责任。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学雷锋活动在平遥大地蔚然成风”。
老战士代表李宝荣:“作为青藏兵站部的退役一名老兵,我深知我们这支部队的历史与使命,同样与国家的命运休戚与共。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一代代高原官兵继承和发扬先烈的革命精神,扎根生命禁区,奋战在青藏线上,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用忠诚、汗水乃至生命,保障了边疆的巩固和祖国的建设。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高原汽车兵的革命精神,其源头之一,正是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特定环境下的延续和升华”
“我们这些老兵,有责任有义务告诉年轻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应该倍加珍惜,并将伟大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
中学生代表崔嘉墨回应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我们应当从抗战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 这种精神是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是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团结伟力。我们要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实际行动,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纪念碑前,老兵与志愿者的手紧握在一起。
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对话,更是两种精神的交融——青藏线三大特别的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在这片被烈士鲜血浇灌的土地上找到了共同支点。老兵们用青春捍卫了国家尊严,志愿者们用服务传递着城市温度,他们都选择了同一种生命姿态:奉献。
平遥古城那抹厚重的“志愿红”,既是对雷锋精神的当代践行,也是对80年前那些慷慨赴死英烈们的最好回答。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