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黄土地上的“暖心人”——记陕西绥德同心医院院长、“陕西好人”郭军利

2025-11-10 17:58:14    来源:中国应急安全网    

本网陕西讯(郭晋成 通讯员刘涛)乡村诊所的土窑洞到同心医院,从双腿丈量黄土地的沟壑到四轮驱车下乡义诊,从“毛四”到“郭院长”,从“赤脚医生”到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好人”……三十多年的从医过程中,他自掏腰包60余万元,为贫困群众垫付医药费和资助生活,还捐赠衣物9000余件。那些跨越山海的牵挂、不求回报的付出、信守承诺的坚守,化作一束束暖光,照亮了困难群众的生活之路,也让“陕西好人”的称号在百姓口中愈发响亮。

18042131059474060_13.jpeg

把孤寡老人的冷暖刻进心底

“郭院长给我的棉外套可暖了,还有鞋子都好……”义合镇曹家沟村75岁的孤寡老人曹四虎,每次抚摸着身上的衣物,眼角总忍不住泛起泪光。这位身患多种慢性病、行动不便且家境贫寒的老人,早已把郭军利当作了最亲的人。

老人每次到同心医院就诊,他都亲自接诊,细致检查病情,开药时总会在疗效优先的前提下,特意挑选价格亲民的药品,最大限度减轻老人的经济负担。有一次老人住院费用耗尽,看着老人手足无措的模样,郭军利二话不说就在费用减免单上签字,让老人安心接受治疗。

这份关怀从未局限于医院之内。每年寒冬来临前,郭军利总会带着家人,扛着米面油、被褥等生活用品,驱车赶往曹家沟村看望老人。2022年年底的一次慰问中,他发现老人穿着单薄的旧棉袄在寒风中发抖,当即脱下自己刚买的新棉外套披在老人身上;看到老人的布鞋磨破了后跟,又毫不犹豫地换下自己的鞋子给老人穿上,自己踩着旧鞋回来。

18034976368987927_13.jpeg

像这样的救助,在郭军利的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面对那些无家可归、病情反复的五保户,他常常超出“医者”的职责边界给予关怀,有时甚至直接把老人带回家中照料。家里多了一位需要悉心陪护的“特殊亲人”,妻子却从未有过一句怨言,用默契的支持为丈夫的善举托底。这份跨越了医患关系的家人般关怀,让许多孤苦老人重新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为无名逝者守护最后尊严

“医者不仅要救死扶伤,更要让逝者有尊严。”这是郭军利常对医护人员说的话,而他用行动践行了这句承诺。2018年春夏之交的一个傍晚,正在和家人吃饭的郭军利突然接到急救电话,称千狮路口有位老人倒地昏迷,情况危急。放下碗筷,他抓起白大褂就往医院冲,随即登上救护车赶赴现场。

到达时,老人已呼吸微弱、脉搏几不可察。郭军利立即和救护车司机一起将老人抬上担架,一路鸣笛疾驰回医院,马上做心肺复苏、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急救措施,可终究没能留住老人的生命。直到老人离世,大家才发现他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明,成了“无名逝者”。

“不能让老人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走了。”郭军利决定先将老人遗体妥善安置在榆林第一医院绥德院区太平间,自己则带着工作人员展开走访。通过排查周边商铺、住户,终于从附近一位居民口中得知,老人名叫王某大,是山西方山县的一名企业退休职工,十几年前独自来绥德租房居住,与家人断了联系。

郭军利立刻带领工作人员赶往山西方山县,可没想到老人的家属竟明确拒绝认领。多次沟通无果后,他只好协调当地村委会开具无人认领证明。“就算没人认,也要让老人入土为安。”他自掏腰包,在义合镇路家洼村选了块向阳的坟地,买好棺材,雇来灵车,将逝者拉到埋葬地点。眼看安葬事宜即将就绪,老人的儿子却从北京打来电话,说想再见父亲一面。

郭军利立刻暂停安葬,又雇人将遗体运回,在原存放太平间不接收的情况下,又暂存于子洲县医院太平间。可当老人的儿子赶到绥德后,依旧拒绝认领。几番折腾下来,郭军利没有一句怨言,最终还是按原计划将老人安葬。为了尊重传统习俗,他还特意委托当地村民,每年清明节、寒衣节都为老人烧纸祭祀,用这份跨越生死的关怀,守护着逝者的尊严。

助残践诺化解民生难题

在绥德、清涧两地的残疾人群体中,郭军利的名字早已成为“信赖”的代名词。作为残疾鉴定中心主任,他既严守政策底线,不越雷池半步,又怀揣着浓浓的人文关怀,用一个个掷地有声的承诺,化解了诸多民生难题。

18024179496249729_13.jpeg

清涧县一位白姓老人因肢体残疾,一直希望能评定为二级残疾,为此多次上访奔波。可按照国家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经过专业细致地检查,老人的伤残程度只能定为三级。郭军利得知老人的情况后,主动驱车上门,坐在老人炕头耐心讲解政策细则,看着老人脸上失落的神情,他当场郑重承诺:“老白,你放心,政策规定的待遇你一分不少都能领到,剩下的差额部分我个人给你补,你活到啥时候,我就补到啥时候!”

一句承诺,四年坚守。从2020年起,郭军利每年都按时为白某补贴1000多元,从未间断过。这份不计回报的真诚,终于打动了执拗的老人。如今的白某,逢人就竖起大拇指夸:“郭院长的人品没话说,我服了!以后再也不上访了。”每年红枣成熟,他都会装满满一袋送到医院,这份朴素的感谢,承载着沉甸甸的信任。

清涧县的刘某一家,更是让郭军利时刻牵挂。刘某和父母三人均为残疾人,常年带着八十岁的老父亲挤在一辆改装三轮车上流浪乞讨,即便政府多次救助,依旧过着居无定所的日子。2021年深秋,刘某因病重卧床,老父亲也身体不适,实在支撑不下去,才拖着病体将三轮车开到了同心医院。

看到刘某一家四口人挤在臭气熏天的三轮车上,身上盖着脏污不堪的被褥,脸上满是疲惫与茫然。郭军利当即安排医护人员为四人做全面检查,优先办理住院手续,又特意嘱咐食堂送来热乎的汤饭。看着三轮车上堆积的脏被褥,在场的人员都下意识地躲开,郭军利却毫无顾忌地走上前,亲手把脏被褥抱下来扔掉,从医院库房拿来干净的被褥和枕头,仔细为他们铺好。

住院期间,郭军利每天再忙都会抽时间到病房和刘某谈心,苦口婆心地劝导:“有家才有根,总这么漂泊不是办法,回去好好过日子,有困难随时找我,我一定帮你。”为了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郭军利还从自己口袋里拿出1000元现金塞到刘某手里。经过几天的耐心劝说和悉心照料,刘某终于下定决心回家定居。不久后,一面写着“扶残助残显担当 施恩济困暖吾心”的牌匾,被郑重地送到了同心医院,这十六个大字,正是对郭军利助残行动的最好赞誉。

用脚步打通助老助残“最后一公里”

“偏远山区的残疾人出门难、看病难,既然他们来不了,我们就把服务送上门。”郭军利深知山区老年残疾人评残的不便,主动对接绥德、清涧两县残联,组建了一支专业的残疾鉴定团队。多年来,这支队伍顶酷暑、冒严寒,翻山梁、蹚沟壑,把贴心的鉴定服务送到了老年残疾人的家门口。

在绥德和清涧两县的农村,经常能看到郭军利带着团队忙碌的身影。他们背着血压计、听诊器、体重秤、角度尺等医疗设备,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脚下的黄土沾满裤脚,额头上的汗水浸湿衣衫。有时一天要走访十几个村庄,为几十位行动不便的老年残疾人进行鉴定,常常忙到天黑才能返程。看到医护人员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却依然一丝不苟地为自己检查身体、讲解政策,村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远的路,又是上坡又是下坡,我们都以为你们不来了,没想到你们真的来了,还这么认真!”

多年来,郭军利带领团队开展上门鉴定服务百余次,行程累计超过两万公里,为近两千名残疾人完成了等级鉴定,帮助他们顺利享受到了相应的政策待遇。这些沾满泥土的脚步,不仅打通了助老助残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之间的“连心桥”,让温暖直达百姓心田。

从孝老爱亲到助老安魂,从助残践诺到上门服务,郭军利用数十年的坚守与付出,生动诠释了一名医者的仁心大爱,一名人大代表的责任担当,一名“陕西好人”的赤诚本色。

“这份‘陕西好人’的荣誉,对我而言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未来,我会带着这份信任与鼓励,继续带领绥德同心医院的团队,用更优质的服务回馈乡亲们的期待,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也愿这份善意与坚守能传递下去,带动更多人扎根基层、奉献家乡,让正能量在陕北大地生生不息。”郭军利郑重地说。

[编辑:郭晋成]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15811513338
电话:010-85795675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 组织架构| 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现代职业教育研究院应急安全人才教育专家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4430号

京ICP备1902239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44688号

版权所有:北京匡正应急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