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韵传情 歌聚甘洛
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圆满结束
本网凉山州讯(记者郭晋成 通讯员刘敬渭 邱 华 ) 金秋十月,是丰收的季节。十月的色彩和阳光鲜艳又灿烂,美丽的大凉山甲古甘洛更是风景如画。

▲ 《彝韵传情・歌聚甘洛》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现场(刘敬渭 摄)。

▲毕摩文化,祈福仪式祝福甘洛人幸福满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刘敬渭 摄)。

▲中共甘洛县委副书记郭吕刚致欢迎词(刘敬渭 摄)。

▲四川省彝学学会会长李文华(左)为甘洛县“民歌文化之乡”授牌。四川省彝学学会副会长、甘洛县彛学学会木乃克都(右)在台上接牌(刘敬渭 摄)。
11月17日上午9时,在彝历年辞旧迎新之际,彝地之首甲古甘洛,迎来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盛宴:由甘洛县彝学学会主办、四川省彝学会、凉山州彝学会协办的“《彝韵传情・歌聚甘洛》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在甘洛县体育广场隆重举行。云贵川三省同胞、民歌艺术家们用歌声传递民族情怀,用旋律书写文化传承。大赛持续了3个多小时。

▲甘洛驻成都赴国家大剧院合唱团合唱:曲木车和(老县长)邱华(甘洛县彝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原创歌曲《祝福凉山祝福甘洛》(刘敬渭 摄)。

▲甘洛彝学会萨虎民乐队表演《鹰的传人》《古装表演》(刘敬渭 摄)。

▲甘洛彝人圣曲呷呷热布组合表演月琴弹奏。(刘敬渭 摄)

▲甘洛彝学会彝语合唱团合唱民族团结进步之歌《情深意长》(刘敬渭 摄)。
本次“《彝韵传情・歌聚甘洛》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活动,邀请了国内30位专家和学者,50位兄弟县市彝学会会长,云南丽江、凉山州冕宁、越西、昭觉、金阳、马边、盐源、攀枝花、甘孜州、雅安、甘洛田坝、海棠、玉田等12个县市镇、75位民歌手、22位民乐手参赛。整个邀请赛活动分为“嘉宾致辞发言、文艺展演、原生态民歌表演赛”三个篇章。活动期间,四川省彝学学会为甘洛县荣获“民歌文化之乡”进行授牌。邀请赛在10 位毕摩的祈福仪式中拉开帷幕。

▲甘洛彝学会表演舞蹈《诺苏库什啦》(刘敬渭 摄)。

▲甘洛愉悦合唱团合唱《映山红》。(许泽波 摄)

▲云南楚雄州绵阳姐妹组合表演唱(刘敬渭 摄)。

▲甘洛彝学会彝语合唱团合唱《家乡巨变》(刘敬渭 摄)。
文艺展演大合唱《情深意长》《映山红》《祝福凉山祝福甘洛》、萨虎组合演唱《鹰的传人》古彝装表演、彝族情歌演唱《曲木米蒂》、彝族民歌演唱《阿呷几几》、《美丽甘洛》、二胡演奏、月琴组合演奏等精彩民族节目。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交融,让观众在熟悉的旋律中,感受红色文化与彝族语言的独特魅力;明快的节奏、生动的歌词,完美展现了彝族女性的美好形象、彝族青年的浪漫情怀和“天涯共此时”的家乡情怀;二胡和月琴的表演,旋律悠扬,让现场观众真切感受到民族乐器的独特魅力,也让跨区域的文化交流更添韵味。

▲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学生演唱《留客歌》(刘敬渭 摄)。

▲国家二级二胡演员张莹演奏《赛马》(刘敬渭 摄)。

▲贵州省彝学会优秀民歌手演唱《乌蒙情怀》《嗨酒歌》(刘敬渭 摄)。

▲彝族民歌手表演民歌独唱。(刘敬渭 摄)
精彩的节目展演,让观众在歌声中重温峥嵘岁月,感受民族同心的力量和非遗文化的活力。也让观众在歌声中感受甘洛的秀丽风光和对家乡的礼赞。

▲贵州省彝学会优秀民歌手演唱《乌蒙情怀》《嗨酒歌》。刘敬渭 摄)

▲贵州省彝学会优秀民歌手演唱《乌蒙情怀》《嗨酒歌》。(刘敬渭 摄)

▲甘洛民歌手罗阿支表演民歌独唱。(刘敬渭 摄)

▲甘洛教师阿木尔日、吉克巫和原创歌曲《曲木米蒂》。(刘敬渭 摄)
参赛的19组民歌选手精彩表演结束后,经过两位教授、博士专家的点评,评委们从音准、情感表达、文化韵味等维度,为各位选手公正打分,最终对评出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四等奖,现场为获奖选手进行了颁奖。

▲越西民歌手黑乃巫牛莫演唱民歌。(刘敬渭 摄)

▲盐源民歌手播什吉热表演民歌独唱。(刘敬渭 摄)

▲金阳克智手吉子依牛民歌演唱。(刘敬渭 摄)

▲贵州省彝学会优秀民歌手演唱《乌蒙情怀》《嗨酒歌》。(刘敬渭 摄)
据甘洛县彝学学会会长木乃克都介绍,近年来,甘洛县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俗活动风情万种。前不久,被甘洛县人民政府批准为2025年第三批县级非遗项目名录有37项;48名被甘洛县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二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彝学会副会长邱华的非遗作品《曲嫫米蒂》等19人荣获了“传统音乐”非遗文化传承人。可以说,“十四五”期间,彝族百姓不仅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更加充实了,同时,彝族百姓在归属感、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

▲昭觉民歌手黑乃吉古表演民歌独唱。(刘敬渭 摄)

▲甘洛玉田优秀克智表演者阿木子哈。(刘敬渭 摄)

▲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学生领唱歌手。(刘敬渭 摄)

▲获得民歌克智一等至四等奖的民歌克智选手。(刘敬渭 摄)
甘洛县彝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邱华告诉记者,此次《彝韵传情・歌聚甘洛》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旨在传承彝族民歌的五大类特色:首先,爱情密码类。以原生态为核心,衍生出凉山电视MTV版、现代改编歌MTV,藏着彝族青年“以歌定情”的婚恋智慧,是民族浪漫情怀的鲜活载体。其次,女性礼赞类。把彝族姑娘的聪慧勤劳唱成“文化符号”,折射出民族对美好品德的极致推崇。第三,婚俗纪实类。把彝族婚俗中“哭嫁”“赠礼”的礼仪细节代代传唱,成为民族礼仪的“活化石”。第四,精神信仰类。红白喜事必唱的《阿吉木惹》,歌词里藏着彝族“万物有灵”的生命观,每逢仪式响起,便是对民族精神信仰的一次集体唤醒。第五,劳动纪实类。耕牛歌里“牛铃伴春耕”“谷穗压弯腰”的吟唱,是彝族先民“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缩影和质朴生命力。

▲应邀参加邀请赛的专家和学者以及兄弟县市彝学会会长在观众席上就坐。(许理伟 摄)

▲观看民歌克智邀请赛的观众。(刘敬渭 摄)

▲参加民歌克智邀请赛的部分演员。(刘敬渭 摄)
最后,邱副会长兴致勃勃地说,此次民歌邀请赛的成功举办,主要有四点收获和体会:一是守护活态文化;二是筑牢文化自信;三是推动文旅融合:四是搭建交流桥梁。通过民歌・克智邀请赛的民族音乐交流形式,让更多民族文化在“歌声对话”中实现互鉴、融合发展。甘洛县彝学学会举办如此大规模的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尚属首次。

▲甘洛县融媒体中心记者在现场拍摄。(刘敬渭 摄)
据悉,本次“云贵川民歌・克智邀请赛”,得到了四川省、凉山州以及凉山州管辖内各级县政府、部门、彝学学会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中央民族大学、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西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报业集团、云南省彝学会、贵州省彝学会专门派员亲临甘洛邀请赛现场。

▲参赛选手、特邀嘉宾、工作人员集体合影留念。
此次活动不仅有四川台、凉山彝语台,凉山日报彝文版全程报道;还邀请了国家应急安全网、山东、湖南记者和著名摄影师到现场拍摄报道。甘洛媒体中心、甘洛自媒体、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艺术学院、西昌学院、成都天府麓莺合唱团指挥团队等高校专家,在现场录制《阿呷几几惹》等原生态曲调,既抢救了濒危民歌,更让甘洛彝族文化“走得更远”。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