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引导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近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创新社会实践模式,副院长王彩萍,团委书记周学刚,城市安全与消防救援研究中心副主任白磊,安全系副主任孔祥国带领20余名本硕博优秀学生代表,深入西安市未央区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与以往不同,本次社会实践以事故案例为核心载体,首次将真实发生的重大火灾事故现场作为核心教学点,将专业课堂搬到城市安全守护的最前沿,让师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淬炼守护城市安全的真本领。
以案为教:在火灾现场解码安全密码
实践团首站直击西安市未央区仓库火灾现场,这处仍留有焦黑痕迹的场地,成为本次实践最鲜活的“案例教材”。肖鹏、白磊两位老师带领学生俯身勘察过火痕迹与建筑结构,循着残存的燃烧轨迹分析火势蔓延路径,结合现场残留物追溯致灾因素。“课本上的‘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设计’在此刻有了具象注解,焦黑的墙体、变形的钢架,都是事故留下的‘警示符号’”。参与调研的博士研究生李同学感慨道。
从火灾现场到六村堡街道办事处,实践团带着现场调研形成的一手资料,与基层安全管理者展开深度研讨。基于仓库火灾案例,团队发挥学科优势,从隐患排查机制、应急响应流程等方面提出系统性整治建议。副院长王彩萍结合该案例,详解火灾预防、隐患排查与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每一起事故都是一面镜子,要从案例中提炼规律,才能让消防安全工作更具针对性。”围绕案例延伸,就提升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强化社区宣传教育提出建议,并承诺学院将以专业优势为地方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
随后,实践团前往未央区油库调研。以过往油库安全事故为警示,师生们重点检查消防设施配备、电气设备防爆性能及静电接地措施,副院长王彩萍结合案例经验提出优化应急预案、加强员工培训等建议,团委书记周学刚从安全文化建设角度,强调要将案例教训融入日常管理,筑牢安全防线。
以案促研:在消防一线碰撞救援智慧
在未央区消防救援大队,师生经历了两天的案例实操沉浸式学习。同学们亲手操作装备,深刻体会“每一次顺利救援,都源于对案例教训的总结与技术的不断打磨”。座谈会上,消防指战员介绍了当前面临的新挑战——复杂建筑救援、锂电池火灾扑救等难题。副院长王彩萍分享了学院在人工智能辅助火场决策、新型灭火剂研发等前沿领域的探索,探讨了科技赋能消防实战的广阔前景,指出“从案例中找痛点,才能让科研更贴近实战需求。”双方围绕人才培养、实习实践、科研项目合作达成共识,共同展望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应急救援能力的新路径。
以案赋能:在企业实践中链接产学研
实践后期,师生们走进企业,以市场端的安全需求为导向,将事故案例转化为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在霍尼韦尔西安盛塞尔电子有限公司,师生们了解了消防科技产品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副院长王彩萍强调:“产品的每一处改进,都应从事故案例中找到依据。”她结合最新科研成果,对消防传感器的灵敏度提升、极端环境适应性、阻燃环保性能,以及检测技术的精准可靠性等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为企业产品迭代与技术创新注入“高校智慧”。企业负责人高度认可,表达了与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共推行业创新发展的强烈意愿。在陕西中立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结合检测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案例,讲解检测技术的重要性。白磊老师指出:“检测技术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能否从源头避免事故,必须以案例为镜,不断提升精准度。”师生们针对检测设备存在的问题,以案例为参照提出改进方案。
行走的思政课:在知行合一中淬炼担当
为期七天的实践,构筑了一堂立体生动的“行走思政课”。学院首创以事故案例为核心的“教学型”社会实践,让抽象理论在焦黑的现场具象化,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实践能力。从灾后现场的科学复盘,到基层治理的精准献策;从消防装备的切身体验,到救援技术的学术碰撞,再到安全科技企业的创新对话,师生们以脚步丈量安全责任,用专业诠释时代担当。周学刚指出:未来,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案例教学”社会实践模式,让青年学子在剖析事故、解决问题中成长为安全事业的守护者,为推动社会安全发展贡献更多西科智慧与力量。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