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太原讯(郭晋成 通讯员杨润德 王惠林)初冬时节寒意渐浓,11月24日,走进晋源区王郭村的爱农农场,蔬菜大棚内暖意融融、空气清新,没有浓烈的氨气异味。凑近细看,排列整齐的菜畦里各类蔬菜嫩绿肥硕、青翠欲滴,更加惊喜的是棚内土壤湿润黝黑,一切看起来生机盎然。大棚主人王珊穿梭在田垄间查看作物长势,看着这片半年前还满是盐碱、苇草疯长的“撂荒地”如今变身“丰产田”,她的脸上满是改良成功的喜悦和丰收的期待。


时间回溯至今年7月,北京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理事、波动农法山西团队负责人王珊承包下爱农农场的2个闲置大棚时,眼前的景象曾让她犯难:土地盐碱化严重,地势低洼易积水,野蛮生长的苇草扎根深处,土壤肥力远达不到蔬菜种植标准。“要种出好蔬菜,首先得养好土。”作为生态行业从业者,王珊决定引入“波动农法”,开启土壤改良试验。

据王珊介绍,波动农法的核心在于激活土壤自身动能:将五色矿石经1600度高温锻造为量能粉,蛋白质含量87%的鸡毛与富含有机质的菌棒同样打碎,再将三者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后施入土壤。这种特殊的改良基质能持续释放远红外线,促使土壤颗粒小分子化,不仅可以有效中和土壤盐碱度,还平衡土壤中的蛋白质、矿物质与有机质含量,为蔬菜生长搭建“营养温床”。


此前,生长期较短的生菜、油菜、菠菜等已完成首轮收割,不仅单株个头、产量比传统种植的蔬菜高出一截,口感更是清甜爽口。“9月底刚种的棒菜,不到两个月就长到了腰际,预计12月就能收割!”和蔬菜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村民邓万会指着长势喜人的作物介绍,“改良后的土壤不仅墒情变好了,有机质含量提高了,还能抑制杂草滋生和病毒、害虫侵扰,现在种菜全程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不用专门除草,棚内空气也变得清新了,日常只需浇浇水,干活也更加轻松无忧。”

如今,这2个试验大棚已成为“蔬菜宝库”,种植着20余种作物:既有白菜、生菜、油麦菜等太原本地常见蔬菜,也有鸡毛菜、红菜苔、棒菜、儿菜、乌塌菜等南方品种,实现了“南菜北种”的初步尝试。目前,在成都市郊、云南丽江、马来西亚吉隆坡也同步开展试验。看着大棚内多样作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王珊感慨道:“最初只是想找一块地验证波动农法的可行性,没想到不仅成功改良了盐碱地,还种出了餐桌上的放心菜。”丰富的生命业态是生态环境变好的信号,她计划明年开春后,引入一定规模的晋祠水稻种植,以及向日葵与观赏性花卉,进一步丰富种植品类,探索“粮食+蔬菜+花卉”的多样化种植模式,提升大棚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

“农场现有48个大棚,主要种植玉菇甜瓜与常规蔬菜,每茬成熟后产品供不应求。但周边还有不少因土壤问题闲置的土地,而王珊的波动农法试验为农场土壤改良提供了宝贵经验。”农场负责人张钢表示,接下来,农场将以此次试验为契机,持续推进废弃大棚提升改造,引入更多先进土壤改良技术,让科技赋能农业生产。未来,农场将着力打造“季节互补、南北互通”的种植格局——冬季通过大棚种植实现“南菜北用”,丰富太原市民冬季“菜篮子”;夏季则依托本地气候优势推广“北菜南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在提升农产品质量与产量的同时,为区域农业产业升级、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从盐碱荒地到丰产菜园,爱农农场的蜕变,不仅是农业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折射出晋源区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有力探索。随着更多生态种植技术落地、更多乡村产业项目推进,更多“科技+生态”的农业成果惠及百姓,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晋源徐徐铺展。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