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险

代表委员热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2022-03-12 09:13:34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    

09151121753616312_19.jpg

代表委员热议《“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 

共绘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新画卷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

科学合理设置各类指标

本报记者 徐姚

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兴凯看来,风险防控与事故处置,对安全生产工作而言,如同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偏废一方,很可能导致事故发生。衡量安全生产工作做得好不好,直观量化指标就是《“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的4个约束性指标。

图片

张兴凯认为,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在顶层设计、顺畅机制、健全制度、强化能力、夯实基础、强化监管、服务基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仍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当前,不重视安全生产的问题仍然突出,追逐利益、非法生产的生产经营者依旧存在,各类安全风险隐患交织叠加,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期过坎期,主要指标继续快速下降难度非常大,大幅度下降的空间比较小。
张兴凯表示,安全生产工作抓与不抓大不一样,重视与不重视大不一样。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制定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指标,这样才能确保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得到贯彻落实,才能守住红线、底线,把好入口、抓住关键、严格执法,做到安全风险防控与事故应急处置两手抓两手硬。考虑主要指标持续下降、下降幅度逐渐收窄等因素,《“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设置是科学合理的,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但如果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指标就难以完成。约束性指标的设立,目的就是要督促政府、企业以高质量风险防控与事故应急处置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铸牢安全屏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安能集团总工程师张利荣——

打造应急产业领军企业

本报记者 翟琳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安能集团总工程师张利荣认为,《“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导思想清晰、总体目标明确、工作重点突出,指导性、可操作性强。当务之急是抓好规划落实,这需要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方政府一起发力,政府、企业、院校协同攻坚,从而全面实现规划目标。
规划明确5方面17项重大工程,以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为抓手,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基础。张利荣认为,以自然灾害工程救援中心和基地为基础,通过自建、融合、联盟等多种方式,发展应急救援产品、技术、服务企业;探索形成向政府提供公共安全和服务的财政模式,向社会提供应急产品和技术的商业模式,打造应急产业的领军企业,将应急产业建设拓展为可持续发展产业,推动应急产业与工程建设两极增长,同时,将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江河控制性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堤防和蓄滞洪区工程等灾害防治项目打造成应急救援与工程建设的样板。
此外,张利荣认为,工程建设项目地域分布广、履约压力大、施工人员多、安全风险高,加之疫情防控和季节性因素,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复杂,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工程建设期间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守牢安全生产底线。

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徐玖平——

加强应急状态下舆论引导

本报记者 徐姚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做好应急状态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政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徐玖平表示,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加之当前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深度交融,渠道多源、信息过载,谣言与真相交织、谎话与事实并进,极易形成“网络风暴”,提高了决策风险。《规划》的要求切中肯綮,需要认真加以研究和落实。

在徐玖平看来,灾难事件是人、财、物多维要素汇集的时空半序结构系统,应急状态下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则是一项全灾种应对、全时空覆盖、全社会参与的复杂系统工程——

全灾种应对,认识规律精准治理。灾难事件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技术和人因三类,应探析风险特征与演化规律,采取差异化治理方式。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难,影响面大、信息庞杂,宜动态发布权威信息,进行引导性治理;火灾、爆炸等技术灾难,过程隐蔽、信息纷杂,应及时回应舆论关切,实行回应性治理;拥挤踩踏等人因灾难,引发共情、信息繁杂,应立即控制事态发展,实行干预性治理。

全时空覆盖,线上线下闭环治理。在空间上,线下及时响应,线上加强规范,上下协同,可防可控。在时间上,把握集聚、扩散、平息全生命周期阶段特征,全程有效衔接事前预防、事中响应、事后恢复。

全社会参与,联防联控协同治理。灾难既有物理破坏风险,又有信息传播风险,特别在网络传播中,由于部分信息源头失真、传播不确定、接收不充分等,容易形成社会风险,要构建政府、媒体和公众信息互通的良性舆论场,筑牢风险防控的人民防线。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树华——

加快提升信息化水平

本报记者 翟琳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急管理科技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树华看来,要实现应急管理从传统治理到现代“智”理的转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系统推进应急管理智慧平台建设。张树华表示,实施应急管理大数据工程,升级应急管理云计算平台,建立符合大数据发展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和平台,不断加强应急管理应用系统开发和智能化改造,系统完善应急管理智慧平台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统计分析、信息发布、灾后评估和社会动员等功能。

加快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张树华提出,实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开发应急减灾卫星综合应用系统和自主运行管理平台,完善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网络。

推动建设数字化指挥救援体系。张树华提出,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综合指挥调度平台和地方应急指挥平台示范建设,实现各级政府与行业部门、重点救援队伍互联互通、协调联动;加强空天地海一体化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建设高通量卫星应急管理专用系统,提高极端条件下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升级应急资源管理平台,提高应急资源保障现代化水平。

此外,张树华表示,还要加快建设智慧城市风险监测系统、加强对危化品等高危企业的监测,同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安全应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

加快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

本报记者 徐姚

《“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人才集聚高地,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依托应急管理系统所属院校,按程序和标准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全国政协委员、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刘春平表示,设立应急管理类大学是解决我国应急管理人才匮乏的重要途径之一。

刘春平认为,我国应急管理领域专业人才数量不足、能力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应急管理队伍建设距离专业化、职业化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滞后,人才培养满足不了事业发展需求。支撑应急管理领域的一级学科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分别为“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和“应急管理”,严格套用大学设置标准的学科点不足,且现有学科不能覆盖防灾减灾科学、应急救援等重要领域。
刘春平表示,应急管理是处置极端情况、面临生死考验的特殊职业,人才培养需要特殊的教育管理模式,一般大学常规的、分散的专业教育难以培养出符合此类要求的人才,必须建设专门的、高水平的行业性大学,有效对接应急管理各重点领域的需求,构建符合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所需的育人体系。他建议,办一所专门的高水平的行业特色高校,并聚拢国内国际教育科技资源,进行应急管理学科专业体系顶层设计,发挥学科集群优势,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加快培养出满足应急管理实战型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编辑:李丹]
免责声明:应急安全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安全重于泰山
文明交通
消防安全
关于我们
中国应急安全网是由应急管理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通过整合即时权威资讯,以全媒体报道模式,全面介绍中国应急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突发事件,为创造安全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 应急安全网”的所有作品,均为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联系方式
合作:18910092677
电话:010-58393777
微信:18910092677
QQ:962409631
邮箱:china_yjaq@163.com

官方微信

官方微信

手机站点

官方微博

网站简介|版权声明|法律顾问|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招聘英才|网站声明|人员查询|志愿者查询|联系我们

网站主管单位: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产业发展中心  主办单位: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8910092677  京ICP备19022393号

版权所有:中易应急科技研究院 Copyright © 2019 YJAQ.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